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构建“基线+变化”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框架

发布时间: 2022-01-14 发布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生态所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抵抗人类压力和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项关键全球战略。明确现有自然保护地是否有效减缓了人类压力,以及采取哪些管理措施能更有效的提升其保护成效,进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引起了国内外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前对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只关注两个时间段之间的变化,较少考虑自然保护地的不同基线(初始背景状态),这可能会过高或过低的评估了其保护成效。


因此,我院生态研究所提出了一个“基线+变化”的框架来评估自然保护地有效性。并利用该框架评估了2010-2020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在不同基线下减缓人类压力的有效性,明确了对于不同基线的自然保护地提高其保护成效最重要的管理措施,然后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基线下人类压力指数(HPI)变化与自然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一是忽略不同的基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特别是对于初始人类压力较低的自然保护地:(1)对于初始人类压力较低L-HPI)的自然保护地,76.92%在减缓人类压力方面表现出显著正成效,23.08%具有显著负成效;2)对于初始人类压力中等(M-HPI)的自然保护地,11.11%表现出显著正成效,10.19%具有显著负成效;(3)对于初始人类压力较高(H-HPI)的自然保护地,22.86%表现出显著正成效,77.14%具有显著负成效。


 

二是对于不同基线的自然保护地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提高其保护成效:(1)对初始人类压力较高的自然保护地,首要措施就是要控制非法威胁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2)对初始人类压力中等的自然保护地,要重点加强日常巡护以减缓人为干扰;(3)对初始人类压力较低的自然保护地,则需要进一步确保充足的员工数量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


 

三是对于不同基线的自然保护地,减缓人类压力对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影响:(1)对森林生态系统来说,初始人类压力较高的自然保护地森林面积下降速度最快;(2)对湿地生态系统来说,初始人类压力较低以及中等的自然保护地,湿地面积与人类压力指数变化呈显著负相关;(3)对荒漠生态系统来说,初始人类压力较高的自然保护地,随着人类压力的增加,荒漠面积显著减少;(4)对草地生态系统来说,自然保护地人类压力变化与草地面积无显著相关性。


本研究提出的“基线+变化”的评估框架对于指导自然保护地的差异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不同基线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为我院编制生态环境标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HJ 1203—2021)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进一步建议将该框架纳入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战略目标的评估体系。

 


研究成果以Improving protected area effectiveness through consideration of different human pressure baselines为题发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国际顶级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Rank 3/60)。生态所自然保护地研究室冯春婷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王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664)和生态环境部的资助。


附件:Conservation Biology - 2022 - Feng - Improving protected area effectiveness through consideration of different human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22189号-1技术支持:平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