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技术专家


        院士专家:

               刘鸿亮

刘鸿亮 Liu Hongliang (1932.6.20 -)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曾获得国家及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成果。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文兴

王文兴 Wang Wenxing(1927.11.17-)环境化学家。出生于安徽萧县,祖籍山东临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顾问。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青岛)。大学毕业后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在原化工部属沈阳、北京、天津化工研究院主要从事烃类催化氧化研究,开发了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踪法和电磁泵流动循环法研究烃类催化氧化的机理与动力学。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1978)。七十年代后期转向环境化学,曾参加了我国黄渤海污染调查和三省市蓟运河污染研究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1976-1980),近20多年来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研究,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六五至九五历届负责人,在大气环境容量、煤烟型城市大气污染、降水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观测和模拟实验,建立了各种室内、室外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光化学反应和煤烟型污染的规律。近年来开展了环境物理化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及省部级奖多项。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阵海

任阵海 Ren Zhenhai (1932.11.7-)  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影响研究中心总工。50年代末,参加国家战略作物防寒害工程;从事云雾催化工程。60年代以来,受命组织军事环境研究;负责核试验场边界层污染实验及三线基地防止环境污染研究;倡议建立大气环境实验基地;创造性地解决建立适宜模型、发展探测技术、获取综合参数等关键问题,国内最早组织大气环境航测着重边界层中、下层包括市区内和区域性研究,最早组织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SO2转化率实验,填补学科空白。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控制的难点,应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我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宏观规律;创立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主持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影响研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报告。利用卫星资料研究陆面生态变化,参加沙尘暴研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   宁

段 宁 Duan Ning(1949.7.20-),清洁生产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7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排水及暖通工程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典型金属湿法电解过程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洁生产的支撑技术、基础数据获取技术和工程技术。引进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大型清洁生产项目,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的单位,从认识上、技术上、方法上影响和推动了我国清洁生产进程;开展了我国第一个产排污系数定量研究项目,构建了我国相对系统完整的工业污染基础数据研究方法;研发的电解锰清洁生产技术和技术型清洁生产模式,推动了我国电解锰行业全行业整体性污染减排和技术进步。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基准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95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地球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先后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大气水圈科学研究所工作8年。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引进杰出人才计划”,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级“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目前为《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湖泊科学》刊物编委。

主要从事湖泊污染机理与过程、水质基准和标准、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


        首席科学家:

               李发生

李发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土壤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分析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喀山列宁大学化学系,获电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自2001年以来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方向研究员, 2005-2015年期间任该研究室首席专家。

李发生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环境修复与工业污染场地风险控制,主持制定多个有关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与管理的技术规范、指南和标准并负责一些大型污染场地环境修复的总体方案制定。作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专家组的核心成员,主编了英文版《POPs污染场地术语手册》,编制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工具包,用于指导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场地修复工作。李发生研究员撰写出版了有关污染场地环境修复和风险控制的学术专著7部,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其中70多篇在国际期刊发表。

污染土壤风险评估与修复;土壤环境化学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首席科学家, 男,汉族,1967年11月生,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员。

               乔   琦

作为中国环科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创新基地的首席专家,近年来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时期目标,结合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通过生态工业和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研究,为构建我国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实施机制及途径发挥了基础性的科技支撑作用。目前是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技术》和《三峡环境与生态》编委会委员、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的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环境评价分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2005年以来,主持、参加完成和正在承担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4项及其它类型项目20余项。合著出版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等10余部著作、撰写《生态工业原理解析》等30余篇科技论文。作为第二完成人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曾获《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办公室》项目先进个人、中国环境科学学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原国家环保总局直属机关2003—2004年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参政议政工作突出贡献奖(2009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巾帼九三人”的称号(2010年);2011年所在单位被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周岳溪

周岳溪,男,湖南衡山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首席专家。

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一直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化工环保》等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常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标志性成果责任专家、河流主题专家组成员、流域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博士生指导教师,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专家、珠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专家组专家等。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70余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部级科技奖一、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5项。

               武雪芳

1965年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现任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准转化理论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与相关课题研究,主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数十项国家重大环境标准的制修订,主持《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规划》、参加《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项目》项目,负责工业锅炉产排污系数课题的研究、参加《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等国家环保规划的编写,以及《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方法学研究》、《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环境标准体系》等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等重要污染物的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培养研究生10余名,指导多名博士后的科学研究工作。

积极参与标准及相关科研领域的学术交流,担任多家学术团体重要职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等,为促进我国环境标准领域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率中国代表团赴联合国参加国际机动车法规协调(WP29)工作,提高我国作为机动车大国参与全球机动车环保法规制定的力度。

               孙启宏

孙启宏,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领域首席科学家。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环境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TC207/SC1)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产业分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环境政策、产业生态学、清洁生产标准、污染源监管技术、环境科技战略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固定源大气污染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水专项集成课题重点任务“国家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城市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等科研项目。牵头组建政策研究室,推动院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管理决策。荣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

               丁   焰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

获“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长期从事移动源排放控制理论方法与减排技术研究。

在移动源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排放清单模型构建、排放控制技术和清洁油品、移动源环保达标监管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丰富的科研成果。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交通污染防治部分的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牵头编制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出了“车、油、路”统筹的机动车环境管理思路以及“车、油、路、企”统筹的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政策建议。开发了“中国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应用于国家污染源普查、总量控制、环境统计。开展移动源排放标准体系研究,主持和参与制定了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以及在用车、油品等10余项国家或环境保护标准;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10余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2021022189号-1技术支持:平东信息